為什么運動隊都喜歡上高原訓練
發(fā)布日期:2017-12-22 瀏覽次數(shù):3149
大家可能對低氧及低氧訓練這兩個概念還比較陌生,但平時關注體育的朋友應該對“孫楊吐槽高原集訓是‘劫后重生’:感覺累到極致”之類的新聞不陌生吧?!昂阏\低氧”作為科普、推廣低氧訓練、低氧健身的公眾號,今天我們先不談低氧和低氧訓練,先從高原訓練開始,拉近一下彼此的距離。
高原訓練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原蘇聯(lián)在外高加索建立了一個高原(海拔1800米)的訓練基地,對中長跑運動員進行了探索性訓練。20世紀60年代,為了備戰(zhàn)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各國相繼選擇類似墨西哥城海拔(2240m)的地域進行適應性訓練,高原訓練法由此引起世界體育界的重視。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每次世界大賽,中長跑、馬拉松的前幾名一般都是來自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國家等世居高原國家的運動員,埃塞俄比亞地形特點以山地、高原為主,平均海拔2500m,肯尼亞平均海拔則在1500m的亞高原。可以說,近幾屆奧運會很多國家運動員成績的提高得益于高原訓練。
我們國家是從1973年開始組織國家長跑隊、馬拉松項目運動員在海拔1890m的云南海埂高原訓練基地進行了100天的集訓,這次集訓后部分運動員的生理指標得到改善,回到平原后運動成績也普遍得到提高。如今,高原訓練又從耐力項目向短跑、跨欄、球類等速度性項目拓展,高原訓練已經(jīng)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訓練方法。2011年7月24日,國家足協(xié)昆明海埂高原訓練基地掛牌儀式舉行,高洪波率隊員身著訓練服出席。
目前,我國的高原訓練已形成“規(guī)?!卑l(fā)展態(tài)勢,也發(fā)展完善了青海多巴、西寧、甘肅榆中、蘭州、劉家峽、云南呈貢、海埂、松茂、貴州紅楓湖、六盤水、四川西昌、會理,陜西太白山、新疆天池、吉林長白山等高原訓練基地,整個高原訓練呈方興未艾之勢。
陳躍玲、王軍霞和王麗萍等人通過高原訓練分別獲得了1992、1996、2000年奧運會冠軍。
今天我們先從低氧訓練的起源 – 高原訓練談起,做了一個概要介紹,下一期我們再詳細談一談高原訓練究竟是從哪些方面對運動員的身體帶來了變化,改變了運動員的哪些生理、生化指標。更多“低氧”原創(chuàng)文章,盡在“恒誠低氧”,期待您的關注。
- 上一篇:2018年恒誠智能的一天
- 下一篇:三塊金牌,成就恒誠智能“科技興軍”的精彩